彩虹人群:拥有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体验?
男同社交软件Blued官方曾发起一个讨论:你想拥有孩子吗?吸引了近5万人参与其中。令人意外的是,78%的人给了肯定的答案,是的,约4/5的男同想要拥有自己的孩子。
据说男人过了35岁,想生宝宝的会突然多起来。一方面,个人的经济水平在稳步提升;另一方面,人类的孤独感常常需要下一代来抚平。
01
「孩子」这样的概念,最初对于我们的男同客户Jay和Matt(化名)来说是非常抽象的,毕竟是同志伴侣,对于生养孩子的知识了解非常有限,也在犹豫到底是领养还是通过其他方式来获得宝宝。
从萌发了这个念头,生活中与孩子相关的事物仿佛一下子多了起来。经常可以看到一家人带着孩子一起逛公园、玩耍嬉戏的,陪伴孩子上学的、在超市撒娇要买零食的小调皮……忽然这一切都充满了鲜活气息。
关于孩子的问题太多,他们也在慢慢准备,等待一个恰当的时机。
某个周末,Jay的小侄子过来,在家里撒着欢。天知道为什么,到后来Jay和Matt居然帮小侄子做那些傻乎乎的小学课堂手工作业,听小侄子讲参加学校春游的事情……他们俩度过了一个奇妙的周末。
就这样,他们认为是时候了。
于是他们开始了和各自父母的沟通、查找合适的生殖机构、并着手了解如何通过「爱心妈妈」去孕育自己的孩子。这个过程并不容易,伴随而来的压力可想而知,但「成为爸爸」这个决定始终没有动摇。
02
Jay谈起他们整个过程的感受时说:“要选到一个合适的卵子,然后选择一个让我们觉得舒服可靠的爱心妈妈,等待心理和身体上的测试,等待医生的预约,等待卵子受精,确定有几个受精卵,有几个发育到囊胚可以移植,然后等待移植手术,等待爱心妈妈验孕确认是否成功——这是最令人激动的时刻,等待是不是两个胚胎都顺利着床了,等待度过危险期避免流产,等待孩子通过一次次产检的漫长过程,一直等到孩子出生——第一次见到两个宝宝的时候,我们俩都哭了,就是控制不住的那种。他们俩特别小的一点儿,还皱巴巴的,但那是属于我们俩的孩子啊。”
Matt说:“之前为了他们所经历的一切困难、压力、委屈,都值了。”
03
有人担心在同性恋家庭下的孩子身心发展是否正常,并没有任何一组数据显示,成长在同性恋家庭的孩子,比成长在异性恋家庭的孩子要差。同性恋不适合抚养孩子这个观点,大部分都来自于通过主观的臆测,没有实际数据支持。
那些在同性恋家庭下的孩子怎么看自己?
有一部纪录片《Gay by Baby》(《同宝》),专门记录成长在同性恋家庭中的孩子。
Seth 12岁
“我开始明白我的家庭和别人的不一样。但与其生活在一个‘正常’的、不幸的家庭,我更愿意生活在‘不正常’的幸福家庭。要是别人评价你的家庭是‘怪胎’,千万别让他们打垮你,自信一点,继续生活就好。”
Brenna 19岁
“我希望那些和我一样,被同性父母抚养大的小孩,都可以知道,你会比普通的大人们,更加能够理解什么是多样性,什么是接受,什么是爱,真正的爱。”
Sunnai 16岁
“我从小就跟着妈妈们一起参加同性恋的聚会,我的看法是,如果外界硬要给你戴上‘异类’的帽子,那就勇敢地承认自己的不同吧!谁想要正常啊?那样的人生多无趣,与众不同才足够特别。只是有些误解要学会消化,你要心平气和地,告诉外界你真实的生活,学会爱,学会包容。然后,耐心一些,等待迟到但绝对不会缺席的尊重。”
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家庭都形式各异,相较于异性恋家庭,同性家庭无法通过自然结合获得孩子,他们获得孩子的过程通常更为复杂、耗费的时间、精力更为巨大,通常会在深思熟虑之后才决定,也因此他们会准备得更充分,对孩子的意义考虑得更清楚。
当然家家也都有本难念的经。但家庭的本质,难道不都是陪伴、理解和关爱吗?这样说来,也就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了。为什么LGBT+家庭长大的孩子必须更加优秀才能证明他们的正常?这不公平。相信时代会创造出更多可爱又勇敢的革新战士,让人们意识、并接纳社会的多元。